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

文建东: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经济由大转强的根本保证

发布时间 : 2017-11-20        作者:    来源 : 《长江日报》     浏览次数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全新形势,中国经济该以什么方式跨越关口,长江日报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文建东教授。

经济体量大只是阶段性成功

长江日报:十九大报告在表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此处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攻关期”对应了怎样的现实情况?

文建东:自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平均高达9%以上的经济增长;如果以新常态为界,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率直到2012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占世界经济的2.7%扩大到现在的15%,进入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中国经济体量大起来了,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因此我们还需要做强中国经济,而且我们也能够做强中国经济。这就是说,我们要从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转向未来的“高质量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从速度转向质量,从高速转向高质;另一方面从重视以GDP为核心的“增长”转向重视有更丰富内涵的“发展”。这样才能让中国经济由大转强。

长江日报:能不能进一步解释下更丰富内涵的“发展”。

文建东:发展包括以什么途径实现增长,如何转变增长方式或发展方式;包括增长的过程是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得到提升和优化,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就业是否有保障,区域间发展是否平衡,各个产业发展是否协调;还包括增长的成果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惠及所有的民众,民生是否改善,等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就直指收入分配问题,指向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问题。

向价值链分工的上游挺进

长江日报: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理解其中的迫切性?

文建东:要实现由过去“高速增长”到今后“高质量发展”的转换,必须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完成这一关口的跨越。其迫切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超大经济体,足以影响世界经济,但是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却并不突出,创新与科技占的比例不大,中低端产业较多。经常是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带来其他国家的反制,容易出现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不利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水平,向价值链分工的上游挺进。

第二,过去高速发展带来庞大的经济体量,但是大而不强,产业处于中低端,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

第三,中国人均收入已经处在全球中等收入水平,甚至在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在这个水平上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亟需出招化解。

第四,中国经济中要素投入比例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但劳动力质量却不够高,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但是投资机会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却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解决在劳动力不足前提下如何提升人力资本,如何刺激更多资本投入的问题。

第五,要改变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和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的基础上的增长模式,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长江日报:十九大报告同时还提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个变革分别指什么,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建东: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狭义地讲是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体系向国际高标准看齐。但是更准确地讲是包括产品质量提升在内的全方位的经济发展质量,包括经济体系的优化、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淘汰劣质企业发展优质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体系、强调创新的关键作用和绿色低碳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等等。

效率变革是指压缩经济建设中的资源和要素浪费的空间以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和促进资源与要素的配置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抑制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和消除过剩产能都是效率变革的重要环节。要进行效率变革,就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政府参与进来纠正市场配置中的消极因素。尤其是要解决行政性垄断问题,解决垄断性行业的改革问题,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并降低准入门槛,完善退出机制。

动力变革是指在劳动力的数量和成本优势减弱、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趋严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消失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种动力变革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本质上是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发展教育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将消失了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还需要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例如保护知识产权等。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直接解决动力变革问题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也可以说,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既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赖以生存的主线或基础,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的组成部分。而全要素生产率是否持续提高,是衡量这三个变革是否实现的共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