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

袁银传:个人美好生活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 : 2018-07-09        作者:    来源 : 《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为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科学规划了远景蓝图和现实路径。

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就一直在追求美好社会生活、向往未来的理想社会,并且提出了各种美好社会的构想和蓝图。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在近代中国,康有为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过“乌托邦”“太阳城”“新和谐公社”等理想社会蓝图。这些对于理想社会的蓝图规划虽然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为受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具有空想性质。在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尽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系统批判,对于未来美好生活建构提出了许多天才设想,但是他们只是从“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并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实现未来美好社会的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

与以往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历史的深处,他们不是从思辨哲学或者抽象伦理道德原则出发主观建构未来美好社会,而是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看成是一个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指明了未来美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道路,并且把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力量赋予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

个人美好生活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科学构想,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设想,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旧的社会分工和一切社会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个人身心高度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美好生活的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克服了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强制性限制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美好生活状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二是克服了生产力不发达、物质生活资料匮乏所造成的限制的状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只有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三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状态,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看,他们认为个人美好生活的总特征就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所以他们也把未来理想社会称为“自由王国”。

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自己劳动创造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美好生活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不懈努力。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新时代我们实现个人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

首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人类社会化生活方式决定了个人幸福与社会的整体繁荣紧密相关。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因此,个人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因此,追求个人美好生活必须为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崇尚诚实劳动、勇于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和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远大理想是通过一步又一步的具体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离开具体实践的理想,美好的理想也容易沦为空想。因此,要实现美好生活,一方面要树立崇尚诚实劳动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最后,美好生活的实现是每一个人的“接力赛”。共产主义的发展和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要达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历史使命光荣,责任重于泰山。在历史的接力棒交替传递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绝不能有丝毫松懈、更不能“掉棒”;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不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搞盲目“冒进”。我们必须而且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07月09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