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近百年的跋涉奋斗、拼搏开拓中,重建中华文化的荣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重要方面。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0年,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同样对于自己的文化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路径,并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兴文化”明确概括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的使命任务之一。
什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
概言之,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接续奋斗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厚重的中华文明。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然不能只做优秀历史文化馈赠的赏评者、享用者,而是应当在继承历史荣光的基础上,自觉地担当起建设的责任、开新的责任,与时偕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出中华文化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铸就亮丽的文化标识。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讲道:“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不断增长的、要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为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开阔人民的精神空间,增进人民的精神力量,可谓时代的大议题、文化的大责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脱离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所谓文化辉煌,既不是真正意义的辉煌,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
2 坚定文化自信 牢记为民初心
有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协力,需要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
坚定文化自信,是勇往直前的底气与动力。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文化自信绝不是一个可以抽象推演的概念、不是一个可以任由解说的口号,而是有着具体内涵、明确内在规定性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民族已有优秀文化创造的充分体认,对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自觉传承。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并不断涵养的文化自信,必然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会缺乏方向的自觉,缺乏推进的底气和动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整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具体内涵。一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已走过的文化历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文化进程中行动法则的明确。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传承,又应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开拓。丢开这两点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文化自信的全义。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自觉学习好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元典”,同时也认真读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真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不忘为民初心,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目标任务。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性。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性贯穿在文化建设理念与行动的方方面面,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发展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文化与人民的关系问题,透彻地讲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中不忘初心,需要我们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增进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地凸显“人民”“服务人民”在一切文化建设举措中的地位和意义;需要我们党的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防止文艺因脱离人民而变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需要我们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进一步完善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体制机制。这些都是就文化建设领域内而言的。其实,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在根本上是融为一体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行为、政治行为,还是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效应和文化意义。我们需要更好地将为民初心深深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构建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强大合力。
3 不断增强党领导文化创新发展的本领
发展积极的政党文化、不断增强领导文化创新发展的本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修课。
要发展积极的政党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亦是风向标、导航仪。党风连着民风世风。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便曾非常明确地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强党与兴国内在关联的自觉把握,也内含着对党的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引领性意义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内涵极为丰富。树立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牢记为民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方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都是我们党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整体而言,在新时代发展我们党政党文化,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体的,需要我们严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要不断增强领导文化创新发展的本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生命活力、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条件。如何学会并不断增强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曾被反复提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样,我们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新的课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面临着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问题。如,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面对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格局、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新变化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我们党要进一步提升领导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本领,需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战略部署,同时,要更加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学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要始终注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我们文化发展的实态、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实情,把握文化发展的新领域、新业态、新趋势,不断提高文化领域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在提高解决事关文化发展大局关键问题的能力上下足功夫,在深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增强精准解题和答题的本领。
(作者: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09月13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