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

韩进: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

发布时间 : 2019-06-10        作者: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     浏览次数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面临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武汉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优势,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加强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政治站位的高度决定推进工作的力度。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关键是要把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全面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定期分析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工作部署、督导和考核,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政工作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同布置、同推进、同检查、同落实,把思想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思想氛围。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定期研究、联系指导、重点研判、情况通报、内审内巡、考核问责等机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新思想引领新时代。高校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前,高校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抓好关键群体,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头作用;创新学习载体,开展微党课、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宣讲活动,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完善教职工理论学习机制;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建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努力擦亮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

  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时代主题,是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不断健全责任体系,逐级压实责任。深化巡视整改,把整改成果转化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实际成效。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从严治党、执纪问责范畴,以强有力的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推行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引导基层组织全面强化、全面过硬。


  推动学科体系建设,探索学科优势有效转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科学,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和理论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是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夯实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讲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更有效地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责。武汉大学拥有全国首批建设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将思政课建设质量纳入学科建设考核体系。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十九大以来,我校专家学者在中央重要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系列学术活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行动计划,加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互促互动,开展理论研究和合作攻关。

  守正创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渠道作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与思政课教学优势相结合,探索以“名篇”支撑课堂内容、以“名课”提升课程质量、以“名师”带动队伍建设、以“名片”引领教学改革,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门本科思政课全部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出思政课教师特聘岗位,与光明日报社合作打造“理论微课”,开设“珞珈开讲”形势政策公开课,使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加强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功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提高育人育才水平上来。学校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科工作,依托“珞珈讲坛”、“长江讲坛”和“李达大讲堂”等学术平台,邀请马克思主义名家登台论道,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建立直接对接国家需求的实体科研平台,打造“珞珈智库”方阵;以育人导向改革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突出思想政治表现和价值引领。

  

坚持协同推进,推进学科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合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把学科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合。

  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党委必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不断构建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学校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大调研,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双学位培养模式;坚持校院系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三级联动”;完善校领导联系高端人才和学生制度。通过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深度融合,推进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全要素、环环相扣的思想政治工作链条。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要大力统筹课程建设,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优化以思政课为核心、通识教育为基础、辐射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构筑学生、学者、学术、学科一体化的综合发展体系。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按要求使用“马工程”教材,建设以《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课程为代表的通识课程体系。确立“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校长窦贤康同志坚持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热学”,测绘学科6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等,推进了专业课程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

  探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必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我校定期召开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联席会,深入研讨思想理论领域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遴选优秀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抓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经纬交织、纵横交贯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优势学科、优质队伍、优秀文化、优美环境、优良机制汇聚融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20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