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杜巍巍、高婷)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掏粪工精神”曾经鼓舞了亿万劳动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I科党支部,有这么一群传承“掏粪工精神”的党员医者:他们身着白衣,整天与外人眼里的秽物打交道;他们毫厘必争,尽最大可能为病人保住生命与尊严;他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造福更多同行和病患。
毫厘必争,挑战“保肛”极限
于某是新疆哈密一位舞蹈老师。28岁正当妙龄的她被确诊为直肠肿瘤,而且位置非常“不好”——边缘距离肛门仅2厘米。辗转几家医院,医生无奈地告诉她,如此低位的直肠肿瘤,要想完成保肛手术几乎不可能。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70%。以往对特别低位直肠癌主要手段是将直肠和肛门“一刀切”,再经腹部造瘘、在腹壁排便。终身挂着一个臭哄哄的粪袋生活,病人术后往往觉得“生不如死”。
5厘米,是一般公认的保肛“底线”。然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Ⅰ科主任童仕伦教授、党支部书记郑勇斌教授却“不信邪”。一度丧失希望想要自杀的于某,不远万里慕名来到武汉。郑勇斌主刀为其进行了“超低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快速康复外科运用下,术后第2天她就自行下床行走,肛门功能恢复良好。
5厘米、3厘米、2厘米,甚至1厘米:胃肠外Ⅰ科团队毫厘必争,用医者匠心不断挑战保肛“底线”,为的是根治病灶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存病人的生活尊严。今年初,郑勇斌应邀参加日本国家癌症中心学术交流。日方专家在观摩其手术后称赞“中国直肠癌的手术水平已经超越了日本顶尖医疗团队!”
两全其美,恢复肠癌患者“性福”
肛周重要神经密集。部分直肠癌病人因术中神经损伤,会影响排尿排便功能,乃至丧失性功能和生育功能。“医生不应该仅仅只看到病,更要看到人。”在郑勇斌眼里,只要没有被肿瘤侵犯,排便、排尿乃至性功能都应被尽可能保留,连出血都应该严格被控制。因为,这对病人有利。
荆州李先生正在备孕二胎,一纸“超低位直肠癌”诊断结果却如晴天霹雳。郑勇斌团队在术中成功避开盆腔内的重要神经,甚至连神经外包裹着的脂肪和血管都没有破坏,历时2小时成功完成“零出血”保留肛门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当晚,拔出尿管后,李先生即有了生理反应,二个月半后恢复正常的夫妻生活。
看一个手术成功与否,不是光看切了多少,而要看对病人的保护有多少。郑勇斌会苛求手术中的出血量,极致追求光滑完整的手术创面,还会在每一场手术之后反复回看视频,反省每一环节都是否做到精细和完美。为了病人精雕细琢,也让他获得了第四届大肠癌高峰论坛手术视频比赛全国冠军。“医学的内涵不仅仅是保护生命延续,更要注重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应该更多地为病人着想。”郑勇斌说。
坚守初心,践行“掏粪工”精神
胃肠外科,总避免不了脏臭。胃肠外Ⅰ科的党员医护,却一直带头践行“掏粪工”精神。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肠梗阻病人足足几十斤粪便挤满了肠道,郑勇斌没有丝毫闪躲,首先上台默默地为患者清理干净。挂着“粪袋子”,有时让病人自己都感觉尴尬,郑勇斌却泰然自若,亲手摆弄仔细观察。焦虑的肿瘤患者有时一问就是半个小时,郑勇斌耐心解答,并手绘手术图谱为病人释疑,让他们安心。人体的盆腔就像一口锅,上宽下窄,而要在这口“锅”的最低位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窄,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前功尽弃。因为手术方式的极端精细,很多医生难以掌握超低位保肛技术,更遑论术中神经保护。
宁愿一人累,换来同道会。童仕伦、郑勇斌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超低位保肛+神经功能保护”巡回宣讲和手术示范,其足迹遍及湖北、河南、河北、广东、福建等省,同时吸引了大量同仁来院学习观摩,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让更多病患享受优质医疗。“教会了徒弟,会不会饿死师傅?”面对这样的疑问,童仕伦、郑勇斌笑答,作为三甲教学医院的医生,不光要被病人的需求推着走,也要引领着同行往前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医者和党员的双重职责。